古代奇葩官職有很多,但好在大都能指出具體職能范圍。可提起清朝的「道台」一職,卻很是讓人頭疼。史學家們研究許久,依舊說不清這道台具體是做什麼的。
至于其中原因,關鍵還是在于每個地方的道台,管轄范圍和管轄內容都各不相同。表面上是統一官職名稱,實際卻各管各的,實在令人頭疼。
盡管道台這一職位名稱,直至清朝年間才確定下來,但類似的官職,早在北朝時期就已經有雛形。彼時出于軍事發展需求,各國設立了諸多行台,并將「道」包含其中。
等到隋唐年間,國內統治趨于穩定,「道」的軍事成分占比逐漸減少,民生方面的運用越來越多。甚至李世民本人還特別出面,將全國根據山河形勢,劃分為十五「道」。
及至明朝,道又從固定轉變為巡視、檢查,起初以民政和財權為主,后又在文官們的堅持下,逐漸發展包括了對軍隊的監察。
清軍入關之后,延續并效仿明朝管理制度,并在相應基礎上做出一定改善,這才逐漸形成了后世熟悉的道台、道員等等。
一直到乾隆十八年,相關規定才終于落實。而道台的平均官職等級,也大都設立在正四品。算不上大,也算不上小,總歸能夠在朝堂上、皇帝前說幾句話,卻沒太大份量。
皇帝如此處置,不排除希望這類官員認真工作,并努力向上發展。只不過實際處事過程中,道台卻出現了不可控變化。由于管理的特殊性,往往會出現更高級別的中二品和正三品。
乾隆、嘉慶等皇帝不僅沒有及時將這個問題重視起來,反倒賦予了一些道員密折封奏的權力,這就讓道台的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