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代「書法帝王」,除了藝術天分卓越、鑒賞水平高超,自身的用筆功力也不弱,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崇尚「王書」,開創「行書入碑」,其字洞達秀麗、跌宕起伏,十分暢然靈動,可以媲美虞世南、褚遂良。
宋徽宗更為強悍,引領宋代「尚意」風潮,獨創「瘦金體」,字如蘭葉、爽利瘦勁,富有鐵畫銀鉤之美,好似出鞘的刀劍,清健銳利,還不失疏朗綽約,散發出高貴、優雅的帝王之氣。
除了上述2人,梁武帝、唐玄宗、武則天、宋高宗等人,實力也不容小覷,唯有乾隆是一個意外,一提及乾隆,大部人聯想到他的印章、題跋,根據《乾隆寶藪》記載,乾隆的印章數量達到了1000余方,常用的有500余方。
例如王羲之《快雪時晴帖》被蓋了172個章,王獻之《中秋帖》印上了80多個章,王珣《伯遠帖》有20多個章,甚至這一些數量龐大的印章,無法滿足乾隆的愛慕之情,又在卷中題寫了幾十處跋文。
若這一系列跋文,由李世民、宋徽宗撰寫,算是「錦上添花」,可乾隆書法實力偏弱,他以「趙字」為宗,追求研媚飄逸的氣韻,點畫濃潤圓融、秀麗輕靈,筆尖缺乏力量感,血肉內部沒有剛健筋骨支撐。
所以他的書法乍一看曼妙生動,仔細品味時,卻倍感油膩、庸俗,被世人罵作「俗書」、「丑書」,特別是他臨終前寫的一幅字,受到網友大肆抨擊,乾隆64年正月初一,乾隆已病入膏肓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