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中唯一一位女皇帝,民間對武則天的爭議,一直不減。除去武則天的功績之外,與武則天相關的一些「創造」,也時常被后人所提及。
像她曾經「造」出的十八個字,雖然有十七個字已經被廢除,但仍有一字,傳承至今卻無人敢用。
對于武則天登基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作為,后人褒貶不一。
有人認為武則天一事無成,甚至拖累了唐朝的整體發展進度,也有人認為武則天承上啟下,為開元盛世的到來打下良好基礎。
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,誰也說服不了對方。
而武則天憑借這一點,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創造文字的皇帝之一。
武則天畫像
可她是如何創造出這十八個文字的呢?又有哪個字流傳至今,仍沒人敢用?根據兩唐書(新唐書和舊唐書)資料顯示,武則天創造的字,共有十八個。
不過這十八個字,倒不是全新代表某一未知事物的文字,僅是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改造。
至于武則天創造這些文字的原因,主要就是希望民眾或者官員,能夠通
只不過落花有意,流水無情,武則天接連創作出的十八個文字,只有一字被后世所沿用。其余文字,全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。
哪怕武則天強制下令要求所有人都必須要會寫這些文字,也沒多少人真正記在心上。直到武則天遭遇神龍政變并被迫退位后,以上文字,才再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。
可究竟又是哪個字,一直流傳至今卻無人敢用呢?答案便是「曌」(zhào)字。之所以沒人使用,主要原因就在于曌字,已經徹底和武則天掛鉤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