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,關于銀錢交易,那些角色口中動不動就是幾萬兩白銀或者黃金之類,可能本來是想表達這個角色有錢,或者「視金錢如糞土」的意思。但是久而久之,大多數觀眾對于古代的銀錢交易活動中,具體的商品價值已經完全沒有概念了。
古代的銀子價值到底值多少錢?如果古代的銀子真的動不動就上萬兩,那麼多金子銀子,後來為什麼都很少見了?它們都去哪里了?
古人交易真的都是金子銀子嗎?現實卻不盡然。從很多考古活動中,我們可以知道相對原始的商品交易是以物換物,所以那個時候并存在具體的貨幣。
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交易的國家之一,自夏朝開始就已經有了貨幣使用行為萌芽,到殷商時期逐漸有了發展。東周之后,貨幣交易用的是比較罕見的「貝殼」(尤其是在內陸地區)。在秦朝之前,不同的國家之間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。
布幣、刀幣、環錢、鑄文銅貝(蟻鼻錢)等,這在春秋戰國時期相當常見。
也因此,貨幣之間的不同使用規則與匯率,大大的減弱了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交流,經濟發展相當緩慢。
所以說,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推行「大一統」制度,書同文、車同軌、度同制等措施相當正確,在後來取得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。
在當時,統一下來的貨幣最基本的就是黃金和銅錢(圓形方孔,取「天圓地方」之意,這樣的制式一直延續到清朝),「半兩錢」在這時候慢慢出現(銅錢幣面會鑄有「半兩」二字,用來表示錢的重量)。這就是早期對于貨幣的規定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