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時期,劉備身邊匯聚了眾多英俊之才,如諸葛亮、關羽、張飛等人,本應是統一天下的最佳時機。然而,歷史卻給予劉備一個令人費解的命運——未能統一三國。
探究其原因,我們發現劉備身上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點,這兩個缺點既是他個人的局限,也是整個事業發展的瓶頸。究竟是何種原因,讓劉備錯失了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?讓我們一同深入挖掘劉備身上的這兩個缺點,解析他未能統一三國的曲折歷程。
公元184年,天下大亂,黃巾亂起。
「我劉備是渴望創造一番事業的,但是又不想因此成為一個讓子孫后代都抬不起頭的大盜,永遠蒙受恥辱。」劉備曾不止一次這樣感嘆。
《出師表》中語,「固臨深淵,涉巨瀾」,許多人談及劉備,總忘記了他那寒門之始。那時的劉備,要啥沒有啥,短短十年內數度企圖建樹一業,卻又被打回原形。能渡過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,實乃造化。「吾輩果真是生不逢時啊!」無奈的感慨,成了劉備最真的寫照。
公元195年秋,劉備終得一獨立自主之機會——被推舉為徐州牧。然而,此時的劉備卻仿佛置身惡鬼迷宮,只消一不小心,便會再無翻身之日。
「主公可知《易》曰:‘履霜冰至,硬筍制見’。」諸葛亮后為劉備作傳時如此描寫。以當時的劉備而言,此言不虛。
就在劉備初次感到自己星運漸開之際,青史上第一猥瑣男呂布,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「乘虛而入」。轉眼間,劉備再無一城一土可以容身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