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們的觀念中,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老祖宗。這種文字形成時間相當早,至今已經有3600多年的起源史,是商周時期人們進行文化交流和記錄事件的通用文字。
可如今,考古人員在安徽進行考古時,發現的東西卻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認知,原來甲骨文并不是我們最早的文字,還有一種比它早4000年的文字存在,若非考古學家的發現,恐怕這種文字還會一直被塵封下去。
這種比甲骨文還要久遠的文字,就是雙墩刻符。
雙墩其實是安徽的一個地名,上世紀80年代,考古學家在雙墩遺址的發掘中,曾發現大量的陶塑制品,這些雕塑十分有趣,有的被捏成人面形狀,有的被捏成碗碗形狀,還有的上面刻著一些符號以及圖案。
根據碳14檢測后發現,它們來自于7300年前。從這些文物中就能窺探出來,先民的生活遠比后人想象的還要豐富多彩。
其實,這次挖掘本來就是一個考古界中的奇跡,畢竟沒有人幸運到能夠接觸到來自七八千年前的文物。
在雙墩遺址中,出土的大量的文物足以讓考古學家歡呼雀躍。不過更令大家震驚的事情,還在后面。
有人發現,在這些陶器中的底部竟然有文字,這些文字非常古老,與現代漢字截然不同,與其說是文字,不如說是一種符號。
是不是很不可思議?原來,7千年前,先民們為了能夠更好地交流,曾發明出一種流通于本地部落的文字符號。
在發掘出的文物中總共有600多個符號,這些符號種類繁多,有表示山川樹木、河流、花瓣的符號,也有表示豬、魚以及各種小動物的符號,當然,還有一些符號表示日月星辰。
這些符號雖然簡單,卻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,而且有不少的符號頻繁出現,這就說明古人在敘述不同事情時,運用早已熟練到這種文字符號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