驛寄梅花,魚傳尺素。
砌成此恨無重數。郴江幸自繞郴山,為誰流下瀟湘去。
摘自秦觀《踏莎行 · 郴州旅舍》
紹圣四年,公元1097年,高太后崩逝后,哲宗親政,再次啟用新黨,并對「元祐黨」開始清算。
于是,已經62歲的蘇東坡,被一葉扁舟送去了儋州——如今的海南島,彼時是荒涼之地。
一同被貶的,還有秦觀。
他從秘書省正字一路被貶到杭州、郴州、橫州、雷州,人生進入了末年。
這首詩,便是他在顛沛流離的路上所作,其中一句為「驛寄梅花,魚傳尺素」,借此來表達自己惆悵而又復雜的情緒。
那其中的「尺素」兩字是什麼意思呢?
這兩個字的最早出處,為漢樂府詩《飲馬長城窟行》:呼兒烹鯉魚,中有尺素書。
晏殊和晏幾道這爺倆,也分別在自己的詞句中,引用過這兩個字。如晏殊最出名的那首《蝶戀花 · 檻菊愁煙蘭泣露》,其中有句為:
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。欲寄彩箋兼尺素,山長水闊知何處?
晏幾道在《蝶戀花 · 夢入江南煙水路》中寫:
欲盡此情書尺素,浮雁沉魚,終了無憑據。卻倚緩弦歌別緒,斷腸移破秦箏柱。
從上面的詩句中,我們可以看出,「尺素」所在的詩文中,都有相思和惆悵之意。
所謂紙短情長,錦書難寄。
故,「尺素」二字有書信之意,也可以說是「書信」的雅稱。
但是在最早期,創作出這個詞的時候,他代表的是小幅的絲織物,如絹、帛等。
後來,因古時書函長約一尺,便演化成「書信」之意。
辛棄疾也曾在他的詞中有過這樣的句子,如《滿江紅 · 暮春》:
庭院靜,空相憶。無說處,閑愁極。
怕流鶯乳燕,得知消息。尺素如今何處也,彩云依舊無蹤跡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