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長安三萬里》這部國漫被譽為:最值得帶孩子去看的一部影片。
因此,我也拖家帶口走進了影院。
本以為孩子只對精美的動畫人物感興趣,沒想到片中一首首古詩,更讓他激動萬分。
李白念「趙客縵胡纓,吳鉤霜雪明」時,兒子拽著我的衣袖說:爸爸,這是《俠客行》呢。
王昌齡嘆「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長征人未還」時,兒子小聲跟著背誦。
片中的唐朝,是人人能作詩、處處是詩人的時代。
他們以詩狀物:從錦繡長安到煙花三月的揚州,所見之景,都記錄在詩句里。
他們借詩言志:渴望建功立業,上報國家,下安黎庶的理想,流淌在筆端。
在這樣的詩詞盛宴中,我終于理解了為何當今時代,孩子們仍然要學古詩詞。
李白、高適們把所見所聞所想,潑墨于紙上,吟誦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中。
那一章一句,記錄的是千年的歷史、文化與情感。
1
讀詩詞,觸摸歷史溫度。
許多孩子都對歷史不感興趣。
因為在課本上,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,不過是遙遠的朝代名稱,是冷冰冰的數字,是客觀的總結陳述。
可是在詩詞里,歷史被著了色,有了聲音,有了畫面。
中國人皆有一個盛唐夢。
從「龍銜火樹千燈艷,雞踏蓮花萬歲春」中,孩子品出來的是長安的煙火氣。
端午滿街花燈,豪門、貧家都能賞之,怎不叫人沉醉。
從王維的「九天閶闔開宮殿,萬國衣冠拜冕旒」,孩子能領略到盛唐之威嚴。
西域諸國奉上珍寶,倭國東渡朝拜,作為華夏子孫,誰不與有榮焉。
王昌齡的「黃沙百戰穿金甲,不破樓蘭誓不還」,孩子感受的是磅礴的氣勢。
劍鋒所指,即是疆土,他們又怎麼能不熱血澎湃。
這就是盛唐的恢弘氣象,是史實背后的精彩畫卷,它是有脈搏,有溫度的。
可是這樣的一個偉大朝代,何以走向衰落呢?
在詩人筆下,它是有跡可循的。
高適無聲地控訴「戰士軍前半死生,美人賬下猶歌舞」。
疆場上戰士們馬革裹尸,高官們卻在縱情聲色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