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知道:蘇軾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。
那麼,東坡到底是何意呢?
公元1079年,蘇軾被卷入「烏台詩案」,差點遭遇殺身之禍。
被囚禁100多天后,他被貶到了荒僻的黃州,成了一名官卑職小、不涉實務的閑散小官。
在黃州,他每個月的俸祿是四千五百錢,沒有別的收入。只靠著這些安家,并養活一家老小,可謂是難上加難。
據傳,他每個月都要把俸祿分成30份,用麻繩串起來掛在梁上。每天用畫叉取下一串,用來滿足一家人的一日三餐。如偶有結余,便將余錢放在小罐子里,待到有客來訪好去買酒喝。
在這樣困窘的生活中,蘇軾遇到了「東坡」。
他有位老友馬正卿前來探望,目睹「先生窮到骨」的生活,心中酸楚難忍。恰逢當地太守徐君猷與他有同窗之誼,于是請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十畝荒地撥給蘇軾開墾耕種,以解決吃飯問題。
這塊荒地,位于黃州以東的坡崗上,故而名曰東坡。而這件事記錄于蘇軾的《東坡八首并序》中:
余至黃州二年,日以困匱。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,為余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,使得躬耕其中。
《東坡八首并序》這組詩的最后一首是這樣寫的:
馬生本窮士,從我二十年。
日夜望我貴,求分買山錢。
我今反累生,借耕輟茲田。
刮毛龜背上,何時得成氈?
可憐馬生癡,至今夸我賢。
眾笑終不悔,施一當獲千。
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,面對雪中送炭的朋友,蘇軾的幽默感也沒有下線。
他開玩笑地說馬正卿與自己交好二十年,日夜盼望朋友能富貴,未來能夠讓自己分一杯羹。
「買山」意為退隱,蘇軾自嘲還沒來得及退隱,就已經被迫親自耕種田地、賴以糊口了。
馬正卿如果再指望從自己身上得到好處,不亞于在龜背上刮毛,一輩子也沒有集毛成氈的機會,難道不怕受人恥笑嗎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