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經在書上有看到過一副對聯,感覺非常有意思。
這幅對聯上聯是「勸君更盡一杯酒」,下聯是「與爾同銷萬古愁」。
說這對聯有意思是它的上下聯都是出自膾炙人口的唐詩。
上聯是出自詩佛王維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下聯則是出自詩仙李白的《將進酒》。
這兩句詩在這里用作上下聯,不僅對仗工整,而且旗鼓相當,就連傳達出的意思也是深味十足,堪稱絕配。
其實這一個對子是出自一首宋朝文人白玉蟾寫的一首詩——《集句贈王秀才》,全詩如下:富貴必從勤苦得,名位豈肯卑微休。
詩題上的集句,也是文學上一種常見的體裁。
他們選取前人已經創作出來的現成句子,然后進行再次創作,將前人現成句子進行整理、匯編,寫成一篇新作品,這樣的創作方法叫集句。
集句詩不需要自己原創,看起來簡單,實際上它對作者要求挺高。
要想集句成詩,最關鍵的一步那肯定就是「集」,這就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和文化底蘊了。
他首先要從浩如煙海的前人詩句中找到合適的句子,再放到合適的位置,才能巧妙結合成合適的新內容、新意境的詩。
一首好的集句詩,那就得融會貫通,渾然天成,要不然就會不倫不類,貽笑大方了。
集句詩這種題材在宋代最為盛行,主要是因為到宋朝時格律詩體式已經非常成熟了,加之唐朝詩歌范圍又非常廣泛,所以這種使人讀來熟悉而又陌生,自有一番情趣的集句作品,便大量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,甚至成為了當時的一種詩歌創作時尚。
像我們熟悉的王安石、蘇東坡、文天祥、辛棄疾等詩詞大家,都可以說是創作集句詩的高手,
其中以王安石創作的集句詩,最為人推崇,前人評價王安石的集句詩:「集句近世往往有之,唯王荊公得此三昧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