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多年的一個深秋月夜,被貶黃州已經三載的蘇東坡在雪堂開懷暢飲后,乘興歸去。
不曾想家童早已香夢沉酣,無人應答。既然家門難開,不妨倚杖聽江聲,月夜伴清風。
于是,在滾滾江流中,蘇東坡了悟此身非我有,不如忘卻營營,「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」
從此,這艘舟船駛入了宋詞的筆墨里,也載入了蘇東坡的個人史冊里,撫慰了無數落魄人、江湖客。
時至今日,我們仍然敬佩蘇軾身處逆境時的自我超脫與圓融通達,也越發向往滿載一船詩意,逍遙在江湖。
可打工人生命不息,奮斗不止。姑且走入古典詩詞,載著滿船詩意,且行且珍惜。
1
清夢滿船,星河斑斕
西風吹老洞庭波,一夜湘君白髮多。
醉后不知天在水,滿船清夢壓星河。
—元·唐珙《題龍陽縣青草湖》
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滿衣。
世人無法拒絕于良史的春山月夜,更無法逃避唐珙勾勒的星河斑斕、清夢沉酣。
同樣的詩情畫意,同樣的詩紅人不紅,同樣以僅存的一首詩,孤篇震千古。
「醉后不知天在水,滿船清夢壓星河」,如此輕描淡寫,如此空靈縹緲,卻如此力透紙背,鉆入人心,喚醒我們心底的浪漫與柔情。
仿佛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了這樣一個秋夜泛舟,與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,來了一場不醉不歸。
或許月夜太美,或許江水太清,竟然沉醉不知歸路,誤入清夢深處。
心醉神迷之中,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在洞庭湖秋波里蕩漾,還是在璀璨銀河里徜徉,周圍水天相接,清夢滿船,就這樣輕而有力地附著在星河斑斕里。
這樣的場景實在太美,美得讓人飄飄欲仙,美得讓人足以忽略前兩句詩傳遞的凄涼與苦楚,美得甚至讓人誤以為唐珙是唐代詩人才能做出如此神作,而將此詩收錄《全唐詩》中。
其實唐珙是元末明初詩人,這首詩是他漂泊到洞庭湖時所作。秋風起,蕭瑟生,一夜之間洞庭湖就像湘君滿頭白髮生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