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,封建王朝歷史時期,絕對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。
盡管這樣的體制本身擁有一定的弊端的,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體制存在,中國才最終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中,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家。
而在封建王朝期間,最具特點的便是皇帝這一「職業」。
只要能夠當上皇帝,對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北宋時期的重文抑武與元朝年間的重武抑文,完全就是兩個極端,最終都導致國家發展不平衡,甚至因此而走向衰敗覆滅的下場。
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皇帝在對文武重視程度上的選擇,其實也算是比較正常的一件事情。
我們國家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皇帝,登基以后連國號都難得想,直接就用了自己的姓氏。時至今日,這個姓氏也已經發展成了大姓氏。
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的是,為什麼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各個朝代,很少出現皇帝姓氏和國號相同的情況。
直接利用自己的姓氏來作為自己的國號,這豈不是更加方便?
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我們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,那就應該改成李趙孛(成吉思汗本名:孛兒只斤·鐵木真)朱愛(愛新覺羅)了。
事實上,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。
首先是在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中就有這樣一段話:「自黃帝至舜禹,皆同姓而異其國號,以章明德」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從黃帝到舜禹,其實都是一家人,之所以會更換國號,主要是為了彰顯各自光明的德業。
因此,后續的國號出現不同的情況,也是後來的帝王為了彰顯自己不同的德業,從而自行選擇不同于自己姓氏的國號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