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埋泉下泥銷骨,我寄人間雪滿頭。
公元840年,69歲的白居易想起去世已有八載的故友元稹,滿懷深情地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悼友之詩《夢微之》。
在這首詩里,白居易不厭其煩地說著自己的想念,念念不忘地說著他們的家常,宛若當年。
很多人也是從這首詩開始,倒著追尋白居易與元稹的前塵往事,被他們此生的生死相隨所深深感動。就像當初元稹因敷水驛事件得罪宦官而被貶千里,白居易不惜以死上書。
于是很多人驚覺,原來男人之間的友誼,也可以如此至死不渝。
其實當我們徜徉在古典詩詞里的海洋里就會明白,這種故友情深,別有韻味,更顯人世蒼涼。
當詩人思念起遠方的故友,深如大海,小如紅豆,長如江水,細如梅花,都可以用來表相思,傳情意。
1.紅豆多采,相思綿綿
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?
愿君多采擷,此物最相思。
—唐·王維《相思》
幼時初讀王維的這首詩,只覺情韻悠長,仿佛窺探了世間男女的旖旎情思,以為是為愛情所寫。
後來才發現,這是王維寫給好友李龜年的思念之作,無關癡男怨女的情情【愛☆愛】,只是故友之間的惺惺相惜。
想當年盛唐明月猶在,精通音樂詩畫的狀元郎王維與樂圣李龜年常常是皇宮貴族的座上賓,二人以樂會友,友誼情深。杜甫就曾云,「岐王宅里尋常見,崔九堂前幾度聞。」
只不過杜甫遇到李龜年的時候,正是江南好風景,可盛唐明月已然黯淡。安史之亂爆發,唐玄宗倉皇入蜀,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奔走的李龜年流落到了江南水鄉。
當李龜年再度唱起王維的這首《相思》,歷史的興衰、個人的浮沉,恍如隔世,就像杜甫感慨落花時節又逢君,早已滄海桑田,不知夢里花落知多少。
就像王維當初寫下這份思念的時候,也不知生長在南國的紅豆每到春來到底長出多少新枝,只是委婉地勸說遠方的李龜年,務必多多采擷,盡情采擷,因為它最能代表我的相思情意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